5月10日,上海展览中心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在这个俯瞰呈现“品”字形的古典风格建筑里,50余个参展代表团、600余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100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近20个品牌服务机构济济一堂,集中展示了我国自主品牌的魅力。 (据《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品牌进阶之路需要每个劳动者的努力
□岳 倩
“中国品牌日”于2017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中国品牌日,中央和地方频频发力,动作不断。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带队赴上海实地考察活动筹办工作,东道主上海市积极部署推进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两大环节,其他省市携各自知名品牌齐聚上海,将2.5万平方米的场地占得满满当当。全国媒体积极参与,倾情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这一幕幕火热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叹,面对经济新常态,品牌建设已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它代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是兴国之策、富国之道、强国之法。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中国品牌”是我国产品高端质量的代名词,微观上由每一件优质产品来支撑,宏观上是微观产品的累加,是国家品质的象征。“中国制造”代表了我国产品高质量的国家品牌形象,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
必须强调的是,支撑中国品牌的一个个优质品牌,无论是历史悠久、传承绵长的老字号,还是乘着互联网东风,迅速成长的企业新秀,都是靠无数劳动者智慧结晶的积累,在市场风雨屹立不倒。毋庸讳言,不落实,再好的目标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换挡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应作为一种必备的职业素养,融入每个劳动者的精神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主人翁意识。
主人翁精神体现在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国家建设不仅需要理论专家,还需要劳动一线的实施者。不得不说,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教育倾向,技术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技工队伍很难吸收到优秀人才,高素质技工数量总体不足。在匠人精神备受推崇的日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工作为骄傲,以至于把非常普通的事做到了极致,如做了50年寿司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曾说:“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开始抱怨:我不喜欢做这个或是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你无法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如果你投入了一份工作、一门职业,你必须要喜欢这份工作才能继续做下去。”
主人翁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今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政府积极落实,拿出了诚意满满的方案。如湖北省于2017年12月设立了全省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湖北工匠”,规定每两年评选10名,由省政府表彰并奖励每人50万元。此外,还分别奖励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及优胜奖获得者每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欲人敬业,须先敬人,相信这种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能够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
个人、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波澜。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铸造中国品牌大厦的同时,开创出独一无二的个人品牌,实现个人价值。我们无需掩藏这种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这本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每个劳动者,都要清楚时代赋予的使命。如果你是一个农民,请学好农业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健康的粮食和蔬菜;如果你是一个工人,请拧紧每颗螺丝,安装好每个零部件;如果你是一位教师,请珍视每个学生,为国家培养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如果你是一名文字工作者,请写好笔端流淌出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话语……
中国品牌的进阶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引导,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进取,更离不开每个劳动者的点滴行动。中国品牌梦的实现不在别处,就在每个劳动者的手里。
品牌培育要回归本源
□徐建华
5月10日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品牌日”,今年已经是中国品牌第二次迎接自己的“节日”,围绕“中国品牌日”,博览会、交流会、座谈会、发布会……各种有关品牌的活动在全国各地竞相登场,很是热闹,这些活动对于品牌意识的传播、中国品牌的培育和创建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使得全社会更加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与创建。
热闹之余,我们不妨也冷静一下,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最基本的问题:品牌是什么?品牌在哪儿?根据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牌是区别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或一组设计、符号、标记、术语或名称。ISO10668:2010对品牌的定义是: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名称、用语、符号、形象、标识、设计或其组成,用以区分产品、服务和(或)实体,或兼而有之,能够在利益相关方意识中形成独特印象和联想,从而产生经济利益(价值)。
从这个定义来看,品牌似乎无处不在,也难怪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确实,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国家和地区来说,品牌经济都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武器”,因此也都不遗余力地发展自身的品牌,只是这样的品牌似乎和我们看到的热热闹闹的“品牌”又不完全一样,“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某某年度十大品牌”“某某行业十大品牌”……随着品牌经济的升温,各类品牌评选活动也层出不穷,只是得到了这样头衔的品牌就真的是“品牌”了吗?恐怕未必。
“品牌百强”“品牌价值排行榜”“全球知名品牌TOP10”……曾几何时,有关品牌的价值排行榜成为品牌市场里的“宠儿”,尤其是一个名为品牌实验室机构做的品牌价值榜单,更是引来不少人趋之若鹜,似乎进入了“榜单”就是品牌了,就真的有那样的天价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君不见“诺基亚”在衰败之前还是各大品牌排行榜上的“常客”,可是似乎一夜之间,曾经的天价品牌价值就人间蒸发了。
品牌应该更不会诞生在各种广告宣传和“工程项目”中。中国有句俗话叫“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当品牌经济在我国方兴未艾之际,持续的广告轰炸成为很多品牌的不二选择。确实,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只是广告宣传只能解决品牌“知名度”的问题,如果没有“美誉度”和“忠诚度”来支撑,这样的品牌似乎也很难长久。君不见当年的“秦池”一边成为央视的广告“标王”,一边迅速从市场消失。更重要的,“酒香”才怕“巷子深”,万一本身的“酒不香”呢?于是,我们看到了鸿茅药酒一边广告持续轰炸,一边却是品牌负面口碑爆棚。
品牌在哪儿?重要的是看品牌的来源和实质。归根结底,品牌是市场的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选择。一言以蔽之曰:品牌在市场里。真正的品牌应该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品牌既是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从市场竞争中诞生的品牌,必须以质量为生命、口碑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文化为灵魂。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品在牌前,意味着首先得有“品”,这里的“品”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有“产品”(包含服务);其二是有“品质”,也就是质量。只有以高质量的产品作为品牌的“生命线”,品牌才会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口碑是品牌的基础。“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对于品牌来说,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消费者的选择,方能见其成色,而不是依靠一些“牌子”。消费者的口碑是他们“用脚投票”的结果,更是其“满意度”的直接体现,只有真正将消费者看作品牌的服务对象的品牌,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收获品牌“忠诚度”。
创新是品牌的动力。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无论是百年老字号还是市场新贵品牌,都需要保持创新,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被新的品牌替代。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之所以成为市场竞争的“武器”,重要的是能产生品牌溢价,获取更好的利润,这就与品牌文化密不可分,当品牌从一个简单的产品上升为一种文化,就超越产品本身,有了更高更大的价值。
品牌在市场里,那么中国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就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从而涌现出更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品牌,早日成为一个品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