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通知公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服装

    纺织服装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在哪儿?

    编辑日期:2016-09-05 17:10:54 来源: 中国纤检    

        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会从一味地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创新竞争等。在这一过程中,纺织服装行业中落后的产能将会遭到淘汰。一些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没有创新能力的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工厂将会被兼并或者是消亡。那么,在“供给侧改革”下的纺织服装企业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产业转型,寻找一片产业的洼地

        “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传统行业并不等于就是所谓的“夕阳产业”,纺织服装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因此纺织服装业将永远存在。不过,在全国纺织及服装产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些由于生产范围相对单一,或是因为某一个企业而兴起的城镇很可能会逐渐消失。

        川东北中心城市南充市都京镇,隔着嘉陵江与市区遥遥相望。丝绸业曾是南充的支柱产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鼎盛。都京镇直到现在都被当地人称为“丝二厂坝上”,它是一个在当地十分典型的、因茧丝绸产业而形成的小城镇。当年号称生产规模在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的“万人工厂”的原丝二厂便位于现在都京镇境内。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的变化和国企生产方式的陈旧,南充丝绸行业普遍下滑、陷入低谷。1994年,国际丝绸市场销售不畅,国内丝绸市场疲软,全市茧丝绸行业出现巨额亏损。到了1999年,因连年亏损,丝二厂破产改制。之后,原工厂大部分职工纷纷离开,外出谋生。而原工厂的车间、铁轨以及电影院、子弟校等附属设施全部闲置了起来。看着那一排排空荡荡的、长满杂草的斑驳厂房、宿舍以及那一群群已近“风烛残年”的下岗职工、家属,借着徐徐的江风,你似乎都能够嗅到一丝已经被历史车轮碾压得残破不堪的味道。可以说,随着丝二厂的衰落,整个都京镇都呈现出一派严重缺乏人气、荒芜的样子。

        转眼到了2016年,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春风,“丝二厂坝上”得天独厚的丝绸资源和丝绸文化开始受到重视。原本寂静而冷清的嘉陵江畔突然传来了“哐当、哐当”的老式蒸汽小火车开动的声音。那是儿时熟悉的声音,它标志着纺织服装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模式“工业旅游”正式在都京镇拉开了序幕。据了解,这条轨道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不过,这条轨道在当年却从来没有行驶过火车。当时因为所有的蚕茧、生丝、各种原料、煤渣的运输全靠人力搬运,肩挑背扛,费时费力,为了提高效率丝二厂便铺设了轨道,工人们则利用手推车顺着轨道前行,非常省力。现在,开发工业旅游的这家公司买来了蒸汽小火车供前来观光的游客乘坐。至此,这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轨道才算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轨”。

        实际上,南充市的原丝二厂前身系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与志同道合者盛克勤创办的“果山蚕业社”。因此整个“丝二厂”的历史,也是南充乃至于我国近代丝绸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沉淀。2016年5月13日,50多名来自邻近兄弟城市广安的游客成为了第一批踏上都京镇丝绸工业之旅的游客。他们从南充市区的旅游客运码头乘坐游船,顺嘉陵江而下来到丝二厂的锅炉码头,随后可在锅炉码头参观百年茧站。然后乘坐蒸汽小火车,沿途赏田园风光、川北民居,进入丝绸工业旅游区。穿过百年银杏林,到达生产区域,游客们坐在小火车上,听着机器轰鸣的声音由远而近,透过开放的窗户就可以看见工人们在车间内忙碌地生产。园区内现存的百年古桑、桑树乌木、老茧库等古老的事物与现代化缫丝车间之间产生的强烈视觉感和情感上的碰撞,让人不由得感慨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实际上,游客来到这里既可以参观了解中国丝绸工业发展的风云历史,丝绸工业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又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一回种桑养蚕、抽丝织帛的织女工作。正是因为这种从桑园里采桑、养蚕一直到选茧、缫丝、复摇、编胶丝、检验、生丝打柄等的过程,以其有别于传统旅游的特色体验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过足了手瘾、眼瘾的游客们自然不会忘记给家里的亲朋好友带一些旅游纪念品。丝绸精品展示馆、丝绸产品展销场也是丝绸工业旅游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因为相当于是在工厂内直销,减少了流通环节和产生的费用,所以在这里销售的丝绸产品不但价格比外面市场上便宜,质量更是可以得到保证。供给侧改革下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可以借鉴。转型之路还是要靠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说,南充市的
    嘉陵区就另辟蹊径建设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丝绸文化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复制出古代大型束综蜀锦花楼提花织机,以及从古至今丝绸织造的木质织机,如脚踏缫丝车、缂丝机、云锦提花织机。同时还培训人员,在仿古丝绸织机上织造壮锦、蜀锦、宋锦和云锦等丝绸产品。希望以此来促进该区以茧丝绸企业为主的纺织服装行业能够成功转型。

        技术升级,补齐产业的短板

        “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到纺织服装行业而言,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一方面是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因此,我们就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通过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提高利润空间,同时必须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靠来自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投资,和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涌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东南沿海一带陆续出现了以某一种单一的纺织服装产品为产业的城镇。比如说,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号称的“衬衫之乡”,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号称的“拉链之乡”“纽扣之都”,广东汕头市谷饶镇号称的“内衣之乡”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城镇的兴起确实对于推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放缓、成本的攀升,这类型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都面临着如何创新升级和向服务业转型的严峻挑战。

        现在只要一提到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升级,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不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务工人员,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使用智能机械设备替换人工的概念。虽然相关各方看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是实际采用“机器换人”来应对目前全行业转型升级压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早已经不在少数了。毋庸置疑,我们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红利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即将寿终正寝。因此,特别是对于类似纺织服装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机器换人”确实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大幅、持续上升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并且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时间里面的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

        据了解,福建省某纺织企业在已经完成的产业升级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其项目车间内将近1100台喷水织机同时运作,仅仅只需要200多个工人。这家公司在实现产业升级后的纺织生产线已经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相比于传统生产模式,在减少了60%人力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效率约50%。

        众所周知,穿棕是纺织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在织造工艺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穿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品种的风格和规格,而且其速度快慢也直接影响后台织机的正常生产。一家纺织企业按照传统采用人工穿棕的方法来生产,由于一个盘头大概有1.5万条纱线,所以一个熟练的员工一天也只能做好一个盘头,并且质量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其生产效率很低。与此同时,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穿棕机,据说每分钟可以穿棕近200条。假设其每天24小时运转,每台设备则起码可以代替30个员工,不但为企业节约的劳动力成本相当惊人,产品质量也能够得到较高的保证。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方向无疑是通过技术的进步,以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从而才能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赶上或超过生产成本的增加这种实质上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因此,“机器换人”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的智能设备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高端产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整个智能纺织机械设备产业链上,主要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三大部分。而我们的国内企业现在主要从事的是系统集成商的工作,基本上都在下游应用这一领域拼搏。简而言之,就是首先在国外采购先进的智能纺织机械设备,然后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通过这一过程来赚取差价,实现利润。但是,其中最核心的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一直是我国高端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短板。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们在短期内必然会“受制于人”,也就是说势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外国的核心技术和设备零件。因此,这个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进度。

        自动化纺织机械设备作为全行业升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特点就在于它们因为具有智能性而能够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控制,其数字化、网络化、模块化程度必然较高,所以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对高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设备升级了,一线人才也势必要跟着升级即对高级技术人才、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只有实现人的自动化与机器的自动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质量创新,发现一个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

        显然,大范畴下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环境质量等仍然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痛点。众所周知,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是供给侧,与之相对应的需求侧的三大需求则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高品质、优秀品牌是消费者对于纺织服装产品的新需求,这一点通过大家在境外疯狂购买各种高档品牌服装产品就可见一斑。实际上,我国广大消费者对于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早已经升级,而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却还未能实现全面升级。因此,我们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在供需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比如说,一块普通的面料售价10元钱。在过去我国消费者收入偏低,消费需求尚未升级之前或许销路很好。但如果放到现在,消费者则会提出不耐用、不好看等诸多意见,从而放弃购买。而此时,另外一块售价50元的面料因为具有吸汗、速干等功能,再加上漂亮的印花图案则可能会使得大家趋之若鹜般地前去抢购。毋庸置疑,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下一步必须要走精品发展路线,走高附加值,打造品牌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如果采取“提质增效”的办法来进行供给侧改革,肯定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于有可能“提质增效”还将会是今后全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主攻方向。目前,80后的年轻消费者已经成长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力。他们对于纺织服装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笔者曾经与一位经常托人海外代购服装,甚至于利用旅游的机会到外国大肆购买衣服的年轻朋友,就外国服装与本国服装差异问题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意见交流。这位在大学从事后勤工作的80后同志,在西部地级城市中的收入水平也算得上“颇丰”。虽然,她心里也很清楚其从外国“淘”回来的服装产品,八九成都是在中国生产加工再出口到海外的,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心理上对国外买的衣服认同度更高”。抛开这位教育工作者灵魂深处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错误思想不谈,国外买来的服装普遍比国内购买的服装质量更好多少也占有一定的因素。由于我们中低端纺织服装消费品供给已经严重过剩,导致一部分企业
    采取了以牺牲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来求生存。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廉价的、劣质的纺织服装产品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比如说,地摊、夜市里两元钱一双的袜子;网店里九元九包邮的T恤衫;展销会上二十元一床的被子等等。

        面对此情此景,试问一下如果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纺织服装产品,并且投放到国内市场中去,为什么消费者还会出去到外国买大衣、买时装甚至是买一条内裤、一件内衣呢?由此可见,纺织服装企业如果能够通过自身对产品质量提升,尽量将产品的质量做到最好,实际上同样能够改变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供需方面已经形成的错误配比。

        今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必然会逐渐从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改善供给侧体系质量,具体就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质量的固有特性的持续提高,使得产品能够不断创造新的需求,进而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因为供给侧改革而倒逼的转型升级。哪一家企业能尽快建立一流的企业标准,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并且积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溢价,那么它就能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总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将自己从“速度盈利型”转变为“质量盈利型”,从而获得供给侧改革的成功。